close
課程即科目
- 最傳統且普遍的定義
- 學習領域、學習科目、教材或教科書
- 通常是學校教學的科目內容
- 學科能用來訓練學生的心理官能、心靈
- 幾何學vs邏輯官能;拉丁文vs想像官能;古典語文vs普遍的心理訓練
- 學科知識為主要學習的內容
- 旨在教導學生追求學科知識的真理與智慧
「課程即科目」的功能及限制
- 功能
- 在學科知識內容中獲得智慧的成長
- 教學內容具體化成為教科書與器物用品
- 各個科目或學習領域之間有明顯的界限
- 評鑑強調忠實反應學科知識的本質
- 限制
- 使學生被動接受訊息
- 以教師為中心的內容灌輸而忽略過程
- 忽視師生互動及潛在課程的影響
- 未能包括課外活動和學校生活的經驗
課程即計畫
- 「事前規劃」與「預先計畫」
- 視課程為一種教學計畫
- 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方法與活動、以及課程評鑑的工具和程序
- 全國性、地區性、學校或教室的層次
「課程即計畫」的功能與限制
- 功能
- 具有結構完整與精緻的優點
- 可事前加以預期和控制
- 限制
- 忽視課程依據的合理性與意識型態的正當性
- 切割課程與教學,忽視複雜變化的過程與結果
- 容易形成教育監督管理與控制的手段
- 缺乏教學的彈性,忽視學習者的個別差異
- 忽視教室教學的真實情況
課程即目標
- 一系列目標的組合
- 預期學生所要表現的行為
- 目標的擬定必須具體而清楚
- 以社會需求為主,其次顧及學生興趣與能力,以及合適的學科知識
- 課程目標應由社會或政府決定
- 課程標準、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 《目標2000:教育美國法案》
「課程即目標」的功能與限制
- 功能
- 便於教育績效管理與行政運作控制
- 重視課程目標的明確性與可觀察性
- 限制
- 忽略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及社會的交互作用
- 忽視教師在課程發展與設計過程的主動角色
- 忽略學習者的個別經驗
課程即研究假設
- 教師需根據個別教室情境的實際經驗,接受、修正或拒絕普遍的規則或原理
- 促進學生認知過程的發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提供發展心智能力的機會
- 開放的研究假設、可質疑的內容與方法
- 教師應站在教育專業的立場,考驗、反省並改善各種假設
「課程即研究假設」的功能與限制
- 功能
- 透過教學實務驗證課程理論
- 透過課程研究、發展與實施過程,改進教學歷程與結果
- 師生可以合作進行課程研究與磋商協調
- 限制
- 容易造成不確定的感受與困境
- 學生未必能具有充分的角色認知
- 容易流於形式和口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