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艾立克森理論,說明國小學童主要發展任務、社會心理危機,及國小教育如何協助兒童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艾立克森提出個人八階段之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認為個人的心理發展,與其人際互動或社會因素有關,且每個人在各個階段均有其主要發展任務及社會心理危機存在,兹依題意分述如下:

(一) 國小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在於了解自己本身是否具有適應環境的基本技能。

(二) 國小兒童的社會心理危機國小兒童正值六歲至青春期的第四個關鍵期,其社會心理危機為「勤奮進取對自卑自貶」。按艾立克森釋,如果兒童的成功經驗多於失敗經驗,則兒童易養成勤奮進取的性格,敢於接受困難的挑戰;反之,若兒童的失敗經驗多於成功經驗,則會形成自卑自貶的性格,不但害怕困難情境的挑戰,也會阻礙往後的人格發展。

(三) 協助國小兒童成長的因應策略

1. 了解兒童的個別差異,並提供適當的協助

2. 為學生設立合適的目標,協助兒童各方面的成長

3. 針對不同的學生而有不同的教學策略,以達成因材施教的願景

4. 提供適切教學活動,並鼓勵學生以自己的努力得到適度的成敗經驗

5. 教導學生做積極歸因,把自己的成敗歸因於個人是否努力,而非能力問題

 

 請寫出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包含年齡以及所面臨的心理社會危機(1018)

艾瑞克森(Erikson)將人生分為八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一個主要面臨的危機有待解決,以下列出各時期的年齡以及該年齡階段所面臨的心理社會危機:

一、出生~1歲:信賴對不信賴

二、1~3歲: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

三、3~6歲:自動自發對退縮羞愧

四、6~12歲:勤奮進取對自卑自貶

五、青年期:自我統整對角色混淆

六、成年期:有愛親密對孤獨疏離

七、中年期:奮發有為對停滯頹廢

八、成人後期:自我榮耀對悲觀絕望




請簡述比馬龍效應(1/10)

  提出者為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意旨: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值(Self-evaluation),形成他自認「我不如人」或「我較他人優異」的預言;久而久之, 他在以後行為上即無形中實踐了他的預言,此種心理現象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rophecy)。

 

何謂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應驗預言對於教師有何意義?(11/29)

自我應驗預言為教育心理學領域之重要概念,於此依題意論述如下:

(一)自我應驗預言之意義

1. 其係指個人對自己所預期者,常在個人往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即個人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即得到其所預期者,個人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

2. 而其又稱為畢馬龍效應,亦即重要他人對個人表達正向關懷,個體將滿足於此種關懷,並轉而以該人士的價值觀來評價自己的經驗與選擇自己的行動,進而與重要他人之價值觀與期望一致。

 

(二)自我應驗預言對教師之意義

1. 教師應營造互為主體的師生關係,並且提升教師專業知識與態度,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

2. 此外,教師應對學生具有正向的高度期待,並且適時給予學生精神或社會回饋,以使學生能夠產生良好的自我應驗預言。

3. 最後,教師也應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信念,並且採用多元評量來瞭解學生真實能力,而非僅採用智力測驗來來分類學生。綜言之,自我應驗預言的概念可以同時應用於教師與學生身上,教師必須具 有高教師效能,並具有強烈的教育使命,並且擁有學生如己出的教育愛,才能使自己與學生都獲得健全的發展。



 請比較Piaget和Vygotsky認知發展理論的不同點。(11/29)

 

相異點

Piaget

Vygotsky

1.發展的促進因素

生物因素

環境(社會因素)

2.發展的歷程

由內而外,藉由成熟而發展

由外而內,藉由內化而發展

3.知識的建構

個體與情境互動,個體主觀建構

受社會文化影響,社會建構

4.社會準備度

自然準備,學習隸屬於發展

加速準備,學習先於發展

5.語言觀點

自我中心語言是發展的階段現象,沒有什麼功能

自我中心語言可促進發展

6.與他人互動對發展的影響

與發展階段相近者互動有利認知發展,屬水平互動

與成人或能力較高同儕互動有助發展,屬垂直互動

 


何謂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教師要如何教導學生運用後設認知進行閱讀 ? (1018)

後設認知:是指「認知的認知」,即個人能夠明瞭自己所學的內容與知識,而且了解如何使用知識以解決問題 。

(1)直接教學法:利用結構化的教材進行解釋,提供足夠的例子,問學生問題,給予學生主動的練習機會,了解學生的進步情況,提供回饋。

(2)相互教學法:由Brown 及Palincsar發展出來,藉師生的對話以共同建構課文的意義,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老師與學生輪流擔任教學者的角色。在教學歷程中,老師從示範者逐漸轉換成回饋者及支持者,而學生則由旁觀者,逐漸轉換成教學者,使學生熟悉摘要、自我發問、澄清問題、預測四種策略。

(3)告知教學法:由Paris,Cross&Lipson設計,包含教師對策略相關重點的直接教授和小組同學間的討論,鼓勵學生閱讀中的思考和策略心得分享。

(4)放聲思考法:含有自我教導的精神,藉由學生說出其當下的閱讀歷程,協助學生獲得監控其閱讀理解的能力,及運用不同的策略以處理理解上所遇到的難題。

 

 

何謂有意義的學習?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1018)

(一)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 learning):Ausubel認為學生學習新知時,能與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心智表徵進行同化,並在學習後充實其認知結

構,學生的知識經驗在大腦中會形成一個個階層,較一般抽象、涵蓋性的概念位於上層,較特殊的具體事例位於下層,學習時會將新訊息放入

高層概念中,學習的方向應由上而下。

(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Ausubel認為最有效的概念學習是將新知識統合於舊經驗中,讓新舊知識產生關連,統合階層系統是由

上而下,由普遍化概念到特定的概念。

1.教學前的準備工作: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先輩知識選擇適當的前導組織。

2.正式教學:教師說明教學目標並建立心向,呈現前導組織,指出新教材重點,提示觀念間的關係及個體既有訊息的相關性,幫助學生用先前

學過的材料去解釋、統合、聯繫學習材料,並改進認知結構和獲得新知識,教師檢查學生理解情形並擴充相關概念,學生將所獲得的學科概念

,成為學生用來解決問題時的心智地圖。

 

 

交互教學法是由帕沙林與布朗(PALINCSAR&BROWN)所提出的一種建構式教學法。教師利用社會性支持的情境,提供專家鷹架逐步協助學生獲得閱讀理解策略,請說明交互教學法的四項教學程序及其內涵。(1115)

1.摘要:在閱讀歷程中進行自我回顧,刪除瑣碎多餘的材料,選擇標題做為材料的鷹架,摘述重要、高層的概念。

2.提出問題:此為自我測驗的方式,確認學生是否了解文章意義,集中注意力於重要訊息。

3.澄清:是一種理解監控的策略,在指導學生確認文章中任何難以理解的部份,採取適當的調適措施,以獲得文章意義的正確了解。

4.預測:教師指導學生將課程中先前學到的段落內容,組織成可遵循的脈絡,結合學生先備知識,預測進行下一段落的預測工作。

 

 

請簡述編序教學法,並列舉出其優缺點(1115)

編序教學法(Programmed Instruction),就是把教材分析成一連串有順序的細目(Small Steps),編成一連串的問答題或測驗題,然後提示學生自學,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即刻可以核對正誤,然後再學習下一問題。如此循序漸進,學生就可以依自己能力來定學習的速度,而不致感到困難。

優點:

(1)改進教材組織,由易而難、循序漸進,以利學生學習;

(2)符合個別化教學習的原則,充分適應個別差異;

(3)維持學習動機,排除外因干擾;

(4)易於診斷學習困難和進行補救教學

(5)學習者可立即獲知答案對錯之結果,符合立即增強的原理

(6)效果因人而異,能力較高個性獨立的學生,較適合編序教學。

缺點:

(1)強調教材學習,限制創造思考的發展;

(2)極端忽視人性;

(3)學習多靠視覺與動作,缺乏教育歷程中的社會功能;

(4)教材編制不易,普遍採用困難;

(5)學生完成作業進度不一,可能導致學習進度和連續性訓練的問題;

(6)缺乏師生互動;

(7)學生長期獨學習,其動機較難維持。

 

 

 

試論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含鷹架理論)以及訊息處理理論的看法各自為何即有何差異性(1115)

請比較Piaget和Vygotsky認知發展理論的不同點。(1129)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含鷹架理論)以及訊息處理理論,對於當今心理學領域有卓著的貢獻與影響,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1.認知結構:

(1)Piaget將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稱做基模。

(2)當個體與環境互動時,會統合各種身心功能,對環境進行組織和適應以達平衡,智力也隨生活經驗擴大而成長。

2.認知發展:

(1)自出生到青少年階段,個體的認知發展,在連續中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

(2)依基模功能特徵的不同,可分為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四階段。

(二)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

1. Vygotsky將心智功能分為低層次(感覺、聯想式記憶等)與高層次(集中的注意力、邏輯的思考等)

2.社會文化的影響:高層次的心智功能是從社會生活中互動和內化而產生。

3.語言發展:語言是促進認知發展的工具,且特別強調自我中心語言在調和思維與行動、紓解身心壓力等方面的功用。

4.可能發展區:透過教師及有能力的同儕給予兒童協助,可使兒童的能力水平從實際發展區提升至潛在發展區。

(三)訊息處理理論

1.訊息處理:個體在環境中,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內在歷程。

2.此派相信人與環境交互作用,會主動選擇甚至操縱環境而獲得知識。

(五) 三者間的差異

1.影響認知發展的原因:

(1)Piaget強調遺傳和成熟因素,而忽略環境的影響。

(2)Vygotsky較重視社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3)訊息處理理論兼顧個人的認知系統和環境因素兩者的交互作用。

2.發展歷程:

(1)Piaget認為認知發展有不同階段,階段間有質的差異。

(2)Vygotsky和訊息處理理論都將認知發展視為連續歷程。

 

請簡述斯登伯格(sternberg)所提出的智力三維論。

斯頓柏格(Sternberg)智力三維論

(一)組合智力

1.定義:指人類的智力繫於認知過程中對訊息的有效處理

2.訊息的有效處理來自下列三種智能成份的配合

a.後設認知能力:個人支配運用知識與選擇策略的能力。

b.吸收新知能力:經由學習獲得新知的能力。

c.智能表現:經由實際操作而表現出來的能力。

(二)適應智力(脈絡智力)

1.定義:適應環境變化達到生活目的的實用性智力。

2.包括下列三種能力:

a.改變環境的能力:必要時改變環境以適合個人需求的能力。

b.適應環境的能力:當進入新環境時,能適度改變自己以符合環境要求的能力。

c.選擇能力:在數種可能中選擇其一,從而達到目的的能力。

(三)經驗智力

1.定義:個人修改自己的經驗從而到目的的能力。

2.包括下列兩種能力:

a.運用舊經驗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

b.改造舊經驗創造新經驗的能力。

 

何謂卡芬頓自我價值論?又自我價值論在教育上的意義為何?

一、卡芬頓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

1.    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源自於個體心中對自我價值感的維持。 當個體發現成功難追求時,會改以逃避失敗來維持自我價值。也就是說,當個體長期處於不成功的狀態下,個體會發展出因應失敗壓力的對策,例如不認為自己是努力或能力不足所以失敗,藉此認知來維護自我價值

2.    視成功為能力之展現非努力的結果卡芬頓根據研究結果認為,當學生成功的時候,多半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能力上的展現,而非自己努力導致成功。

3.    成功難追求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當學生覺得沒辦法成功時,就選擇以逃避的方式來維持自我價值感,例如對於沒把握的考試就乾脆不考以免破壞自己的自我價值

4.   學生在學習成功方面的歸因會隨著年級而轉移,高年級學生認為努力而有好成績者,是因為其能力較低。

 

二、自我價值論在教育上的涵義:

1.    卡芬頓的自我價值理論可用來解釋部分能力夠卻不努力學習的學生之學習狀態

2.    教師在教育上,應首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強調努力與學習成就兩者之間的關係,建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概念。

3.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適當的教學方式,協助學生獲得成功經驗,並當學生在學習上遭逢挫折與失敗時,教導學生懂得做正確的歸因



請由皮亞傑形式運思期的觀點,說明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特徵

  一、皮亞傑形式運思期中的青少年自我中心觀

1.    皮亞傑認為青少年時期的認知發展階段屬於「形式運思期」。

2.    在這一時期的認知發展行為是:個人能運用形式的邏輯推理方式去思考問題有系統的對問題提出假設,然後尋資料去驗證假設。

  二、由皮亞傑的形式運思期之觀點,說明青少年自我中心的重要特徵

1.    由於青少年的智力發展、社會文化經驗、語言技巧及人格特質的不同,會使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行為產生偏頗、自我中心主義、推理錯誤等現象。

2.    所以青少年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著眼,不會考慮別人的不同看法,亦即只能主觀看世界,不能給予客觀的分析。

 

Herzberg雙因素理論中說明人類的動機和滿足感由兩組因素控制,請列出兩組因素及意義並舉例。

人類的動機和滿足感由兩組因素控制:(1)激勵因素 (2)保健因素

1.激勵因素:影響工作滿意的因素,與工作直接相關,屬內在的因素。

              例如:成就感、工作本身、受賞識感......

2.保健因素:影響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屬於避苦需求,與工作間接相關,屬於外在因素。

        例如:薪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

 

在學校中有許多「學習背景不利」的學生,何謂「學習背景不利」?我們應如何協助他們?

一、       「學習背景不利」之相關意涵

1.    學習背景不利係指由於學生先天或是後天的背景因素導致學生在入學機會以及學校教育活動中處於劣勢的現象

2.    其可以從下列面向去探討:(1)種族 (2)性別 (3)宗教 (4)階級 (5)文化。

二、       協助「學習背景不利」學生之可行途徑:

1.    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並做好積極性補償教育之措施,例如教育優先區、教育卷等,以弭平每個學生的學習背景之差距。

2.    教師宜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適性教學,以幫助學生得到適性發展。

3.    培養學生尊重包容的多元文化價值觀,以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的信念。

4.    學校環境朝向性別平等、多元文化等的友善校園營造,以發揮境教之作用。

 

 

請說明何謂月暈效應?以及對教師在教學上有何影響?

一、       「月暈效應」(Halo Effect):

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

二、       「月暈效應」在教學上對教師的影響:

教師對某位受評者有較佳的印象,則容易在每項特質上均評予最高的等級,反之亦然,學生功課不好,教師可能會認為他什麼都不好,對學生貼上不良標籤,如此會影響實作評量的信度



請針對Erikson心理社會期中的第五期-統合與角色混亂來敘述青年人在自我成長上面臨了哪些問題?

一、       統合與角色混亂期,正是青年人接受中等教育或選擇就業的一個年齡階段,而此一時期是人生全程八階段中最重要的時期,也是人格發展歷程中多個關鍵中的關鍵。

二、       青年期是介於兒童與成年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期間內,往往因為主觀的身心變化和客觀環境的影響,而使得青年人在自我成長上面臨了許多問題。所面臨的問題如下:

1.由於身體上性生理的成熟,使他感到性衝動的壓力,然因對性知識的缺乏和社會的禁忌,使他對於因性動而產生的壓力與困惑,不知道如何處理。

2.由於學校與社會的要求,使他對日益繁重的課業與考試成敗的壓力,感到苦惱。

3.兒童時期的生活多由父母安排,很多事情的決定都是被動的,可是到了青年期,很多事情要靠自己作主,然青年們自以往往因缺乏價值判斷的標準,而在從事決策判斷時,感到徬徨無助。



請寫出蓋聶(Gagne′) 所提出之五種學習結果。

五種學習結果(learning outcomes),包括: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 、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語文資訊(verbal information)、動作技能(motor skills)與態度(attitude)等。

 

1.語文資訊(verbal information):能夠知道事物(knowing that)並能夠陳述(state)。語文資訊包括有三種情況的學習:

名稱(標記)的學習:學生能把一致性的語文反應(如專有名詞)使用到物體或物群上

事實的學習:能以口頭或其他陳述方式來表示兩個或更多已命名物體或事實之間的關係

有組織的知識學習:把已獲得的知識組織起來,並把新的知識加入已組織的知識網路中。

 

2.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能使用符號或概念與學習中的環境互相作用,而不是只重複學習或使用一些事實或知識。心智技能主要涉及知道「如何」(know how)去做,例如,學會如何把分數轉為小數。心智技能型式包括有五類技能,每一技能是建立在先前的技能之上,由簡單到複雜分別為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概念、規則、問題解決。

 

3.動作技能(motor skills):能夠表現人體肌肉的動作,最主要是身體動作時能反應出快速、精確、有力及流暢。動作技能一定要經過練習才能熟練,同時需要外在環境的回饋,以區別正確與不正確的動作表現。

 

4.態度(attitudes):個體對於一些人、事、物影響其行動選擇的一種內在狀態,可包括信念、情緒、價值等。當一個學習者從兩個或更多選項中選擇時,態度在選擇情況中表現特別明顯。例如:避免肥胖食物的態度將有助於個人決定在菜單上食物的選取內容。

 

5.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指管理個人自我學習、記憶、及思考行為的能力,包括學習者過去所學的技能,和用來類化新知識及解決問題的程序。推論或歸納的過程即為常見的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屬於個人自我管理的技能,沒有特殊、可觀的教學結果, 同時需較長時間才能發展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真的要念書 的頭像
    真的要念書

    真的要念書

    真的要念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